十三年专注传动产品整体方案定制
十三年专注传动产品整体方案定制
发布时间: 2024-12-24 02:49:29 作者: BetWay必威官方网站
2017年6月20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员会议召开,中央、国家主席、主席、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主任习发表重要讲话。
军工企业,这个曾经带有神秘色彩的群体,也逐渐走入更多公众的视线年的大潮中,军工企业一直是我国工业体系走向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驱动。我国国防科学技术事业的日渐强大,更是凝结着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一代又一代军工人的智慧和汗水。
近日,江津网记者走进德感工业园,直面数位不一样的角色的军工人,聆听他们在改革开放历程中的个人经历,走近那段延续至今的辉煌……
1968年,只有16岁的孙继忠跟随代号为“467”的工厂来到了江津,等待他们的只有几座粗石头砌成的厂房,全厂也就100多人。
“我的第一个岗位是设备维修工。”凭借刻苦专研,从学徒做起的孙继忠很快在厂里“独当一面”。
198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遍神州大地。地处江津的“467”厂成了国营江津增压器厂。慢慢的变多的新技术、新设备出现在这座“山沟沟”里的厂房中。然而,对于已过而立之年的孙继忠来说,却是“老师傅”遇见了“新问题”:来自日本的第一台数控设备已在厂里投用,如何迅速掌握原理,进而达到“会看能修”,成了摆在孙继忠面前的一道难题。
“以前的设备都是人工操作,出了任意的毛病都是机械机构方面的问题。数控设备的原理完全不同,主要是数控板,以及随之衍生的集成线路等问题。”孙继忠说,当时数控设备的投用几乎把自己以前的工作经验全部“洗白”。
时代在前进,技术发展是必然。面对这块看上去很“难啃的骨头”,孙继忠成为厂里成立的精修小组首批成员,和同事们一起重新回炉、重新做起了学徒。
找资料、问厂家、学同行……已有十几年工龄的孙继忠彻底抛开“老师傅”的角色,用尽一切办法来适应新形势,为学习与数控有关的原理,他主动申请外出培训长达半年之久。
当年,厂里一台从德国引进的设备出现故障,经过与生产厂商联系,耗时半个月才修理好。可维修之后不久,设备又发生了同类故障。与德方生产厂商联系,对方却表示,设备设计就是这样,爱莫能助。
“肯定是设计原理有问题。”在探讨会上,已经45岁的孙继忠大胆提出了这一观点。在许多人看来,这个观点确实有点“不可思议”——“德国制造”可是“质量放心可靠”的代名词。不过,经过和同事们的认真摸索,甚至冒着风险将机器“大卸八块”,孙继忠和同事们终于发现:机器设计原理还真有问题。当他们将机器重新组装投入生产,并将研究成果反馈给厂家后,德方人员连连表示“难以置信”。
随着这样一个又一个的“难以置信”化为现实。昔日的“467”厂,如今已变成全球500强企业中船重工集团的成员单位——重庆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集船用废气涡轮增压器技术探讨研究、产品研制、生产与服务于一体的专业企业,员工超过1000人。
“企业和工人,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如今,退休后的孙继忠与儿孙们安享天伦之乐,每月数千元的退休工资,足以让他的晚年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作为总装车间主任助理的何贵连,是一名“货线后”大学生,他既是一线工人,又担负着管理的责任。
从学徒工、现场技术人员到总装车间主任助理,何贵连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普通工人逐渐走上了管理岗位。
正因如此,说到“改革开放”这一话题时,何贵连有自己的认识,“改革开放在我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何贵连说,初进厂时,身边的老师、同事,大多都是“70后”,这些他们眼中的“老技师”对于工厂的感情,能够说是真正的“爱厂如家”,而他们对于技术的精益求精,也给初出茅庐的“80后”们带来很深的影响。
而谈起现在生产一线后”,何贵连认为,改革开放的成果已经在这代人身上有了明显体现,“这些年轻人思维相当活跃,不会迷信前人的经验,对那些未知的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敢于动手实践”。
对于自己所处的“80后”群体,何贵连用了一句常用的话总结,“承上启下的一代”。他说,虽然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但对于重庆的“80后”来说,其成长经历可以说完整地融入到了改革开放的发展历史中,既有父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又能充分接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洗礼。
如今,企业的发展也印证了何贵连的说法。重齿公司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硬齿面齿轮研发制造基地之一,在高精度硬齿面齿轮设计制造技术、不同安装形式的高低速重载齿轮传动装置设计制造技术等方面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员工总数超过2000人。
这家始建于1912年,以生产军用橡胶鞋靴为主的军工厂,已经有百年历史。如今的际华三五三九制鞋有限公司已成为拥有职工2000余人,专业方面技术管理人员200余人,资产2.79亿元,具有年产各类鞋靴5000万双生产能力的大型企业。
而这一段历史,对于刘力萍来说,至少有五分之一属于“亲身经历”——从1996年进厂,她已经在生产线年。
虽说身材瘦小,但一坐到缝纫机前,刘力萍就仿佛换了一个人,随着双手的动作,已经打好的布料很快成型,一双军鞋的样子也就出来了。
说到“改革开放”刘力萍说,自己进厂以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手里的设备一直在发展”。目前,刘力萍工作的地方是企业的老厂区,这里还有一些工序需要人工来做——而在长江对面的德感工业园,际华三五三九公司的新厂区,设备已基本实现数字化,无论是产品精确度、生产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从2008年开始,公司就为我们买了社保、医保,逢年过节还有节日慰问,现在连孩子读大学都有帮扶金,给我们减轻了很多压力。”说到“改革开放为个人带来的社会福利”时,刘力萍的言语中充满了难以掩饰的喜悦。
除了工作,刘力萍还要兼顾家庭琐事,家住几江街道五举村的她,每天早上要早早起床准备一天的餐食,再乘坐半小时公交车到厂里上班,好在自1996年以来,公交车线路都非常方便。
刘力萍并不觉得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很乏味,“我就是一名普通工人,改革开放让我们的日子慢慢的变好,用一句电视上的话来说,就是很有幸福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安心呢”。